地勘集團以效率變革重塑探采模式
發布日期:2025.04.11春潮涌動,戰鼓催征!在生機勃發的季節里,集團所屬各企業狠抓作風建設,奏響奮進強音。生產一線機械揮舞,礦石涌流如大地跳動的脈搏;礦山處處綠意盎然,融于自然如徐徐展開的畫卷。各企業以實干執筆,奮力書寫山東黃金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答卷。
在地勘集團的年度目標中,一項數據格外醒目:2025年自有礦權設計鉆探工程量17.5萬米。作為集團探礦增儲的核心力量,這支探明西嶺超大型礦床、刷新國內單體金礦床探礦紀錄的地勘勁旅,正以刀刃向內地自我革新,掀起一場探礦增儲從“周期驅動”向“效率驅動”的深層變革。“探礦的終極價值在于資源轉化。”面對西嶺礦產這一巔峰性成果,地勘集團保持著清醒認知:傳統探礦模式下,勘查周期長、成果轉化慢的痛點仍待破解。作為礦業產業鏈的“第一棒”,唯有將“勘為用、探為采”的理念深植發展邏輯,才能讓地下的資源更快的轉化為發展動能。這種認知迭代,成為了地勘集團2025年效率變革的邏輯起點。
四月的甘肅岷縣溝麻背項目施工現場,海拔3000米的山巒間積雪未消,22臺鉆機如同鋼鐵巨人已在半山坳列陣轟鳴。地質技術人員在零下低溫中穿梭在鉆機之間,指尖凍紅卻依然詳細地記錄著第一手數據。作為地勘集團重點勘查項目,溝麻背項目2025年設計工程量3.3萬米,預計年底即可具備可建礦山條件。在喀麥隆風險勘查項目,合作協議一經簽訂,“勘查戰”就已打響。施工人員火速啟動首采區勘查工作,他們立下“軍令狀”:將原本計劃兩年的勘查周期壓縮至2025年完成,助力項目早日成為喀麥隆首個實現工業化開采的大型金礦,為集團在中西非地區打造資源高地搶下先機。
內蒙古翁牛特旗鐵力根臺項目的地質技術人員搶抓施工黃金期,通過對勘查區歷史礦化線索抽絲剝繭、多維分析,他們量身定制了2025年勘查提速方案,誓要實現“當年勘查、當年見效”的增儲目標。這些不同戰場上的“起步即沖刺”,是地勘集團效率變革的統一注腳。為集團持續輸送“可建礦山、快建礦山”的優質項目,地勘集團明確以“勘為用、探為采”為主線的三年戰略規劃,年度完成探礦工程量不低于17萬米,每年新增資源量80噸以上,確保新增資源量始終跑贏礦山產能。
鉆機轟鳴奏響進軍的號角,項目攻堅書寫金色糧倉的建設答卷。這場從“馬拉松式”向“百米跑式”的探礦效率變革,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效能升級,更在行業層面重塑出了“快速勘查、高效轉化”的探采模式。一幅“地質找礦加速度、產金報國新征程”的壯美畫卷,正從勘探現場鋪展向未來征途。